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工控机 - 为物流业发展搭建信息平台 工控机
为物流业发展搭建信息平台
2024-08-28 【工控机】 9人已围观
简介上海市道路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开网仅一个月,就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该平台是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按照“政府推动、政策配套、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建设的。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怎样看待这个平台的建设?管理部门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该项目组织单位的分管领导——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副局长葛明明。 记者
上海市道路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开网仅一个月,就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该平台是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按照“政府推动、政策配套、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建设的。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怎样看待这个平台的建设?管理部门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该项目组织单位的分管领导——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副局长葛明明。 记者: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自2002年10月就开始运作,请您谈谈当初组建货运交易中心的初衷? 葛明明: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交通资源较为紧缺,同时,陆上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信息不对称,市场竞争环境差,对城市整体的交通状况和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针对以上情况,3年前,从加强行业管理的角度,我们考虑要建立一个公共货运信息平台,通过网上发布交易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提高道路货运经营主体的诚信度,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和货运管理。应该说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的组建是上海推进现代物流产业过程中的一项有益尝试。 记者:通过3年的运作,有哪些经验总结? 葛明明:经过3年的运作探索,我们最主要的体会是:信息化建设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建设货运公共信息平台是整合社会资源、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应该按“政府推动、政策配套、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组建陆交中心,即明确了信息平台的运作主体是企业,在确保完成政府要求的同时,由企业通过市场化经营,既为货运交易的各方提供服务,又可获取企业利润,这是保证企业能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界定了行业主管部门在这项工程中的行为模式是指导和督促企业实现政府委托职能,但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进一步明确了运作目标:加快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规范货运市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全面提升道路运输行业整体素质和保障能力;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运作指导思想。 记者:2005年4月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开始重组,这次重组是怎么操做的? 葛明明:我们以招标方式对原西北陆交中心实施重组,参与竞标的有多家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招标的评审程序也十分严格,最终由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标胜出,并联合西北物流园区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上海陆交中心有限公司,作为法人实体,负责建设、开发、营运道路货运信息平台。 记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你们希望重组后的陆交中心发挥怎样的效力? 葛明明:从行业主管的角度,我们希望通过重组陆交中心,建立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系统信息连接,将真实有效的车源、货源、车位、仓储信息汇集到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参与的各方提供配套服务,促进交易通过该平台有序进行,并形成运价行情和运价指数,争取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之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陆上货运交易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规范陆运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目前陆交中心的管理层已提交了营运模式报告,计划开设上海至全国150个城市的专线个城市进行招标,每个城市优选一家公司入驻上海陆交中心的交易大厅,负责组织上海至该城市的回程配载和运价报备,初步形成上海至150个城市的单程运输网络和运价行情,然后通过在150个城市有效复制这种营运模式,形成全国道路货运网络和汇总的运价行情信息。我们认为这个推进模式思路十分清晰,并且初期以大中城市为节点进行拓展运作,具有切入快、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待上海城市陆交中心试点取得更多实践经验后,快速向全国推广,具有速度快,少走弯路的特点,期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做到技术同步,规范同步。 记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你们下一步会有怎样的作为? 葛明明:现行相对分散的管理和流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政府已经明确由市经委牵头协调交通等有关部门来推进物流发展。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主要是从管理的层面和政策的角度来指导支持。首先,加快货运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的方向,也是规范货运市场运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正在修订的《上海道条》中,我们考虑要建立起包括货运站场等单位在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其次,运管机构将积极配合协调其他省市的运管机构,推进陆交中心的专线招标工作;第三,从建立货运诚信体系的角度,运管机构也将不断加强对货运企业的管理,加大企业及个人的违规成本;并研究通过适当方式,连接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为陆交中心建立货运诚信体系提供支持,防止经营欺诈,保障运作安全。 来源于环球物流网 上海市道路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开网仅一个月,就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该平台是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按照“政府推动、政策配套、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建设的。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怎样看待这个平台的建设?管理部门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该项目组织单位的分管领导——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副局长葛明明。 记者: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自2002年10月就开始运作,请您谈谈当初组建货运交易中心的初衷? 葛明明: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交通资源较为紧缺,同时,陆上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信息不对称,市场竞争环境差,对城市整体的交通状况和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针对以上情况,3年前,从加强行业管理的角度,我们考虑要建立一个公共货运信息平台,通过网上发布交易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提高道路货运经营主体的诚信度,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和货运管理。应该说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的组建是上海推进现代物流产业过程中的一项有益尝试。 记者:通过3年的运作,有哪些经验总结? 葛明明:经过3年的运作探索,我们最主要的体会是:信息化建设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建设货运公共信息平台是整合社会资源、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应该按“政府推动、政策配套、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组建陆交中心,即明确了信息平台的运作主体是企业,在确保完成政府要求的同时,由企业通过市场化经营,既为货运交易的各方提供服务,又可获取企业利润,这是保证企业能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界定了行业主管部门在这项工程中的行为模式是指导和督促企业实现政府委托职能,但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进一步明确了运作目标:加快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规范货运市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全面提升道路运输行业整体素质和保障能力;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运作指导思想。 记者:2005年4月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开始重组,这次重组是怎么操做的? 葛明明:我们以招标方式对原西北陆交中心实施重组,参与竞标的有多家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招标的评审程序也十分严格,最终由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标胜出,并联合西北物流园区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上海陆交中心有限公司,作为法人实体,负责建设、开发、营运道路货运信息平台。 记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你们希望重组后的陆交中心发挥怎样的效力? 葛明明:从行业主管的角度,我们希望通过重组陆交中心,建立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系统信息连接,将真实有效的车源、货源、车位、仓储信息汇集到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参与的各方提供配套服务,促进交易通过该平台有序进行,并形成运价行情和运价指数,争取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之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陆上货运交易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规范陆运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目前陆交中心的管理层已提交了营运模式报告,计划开设上海至全国150个城市的专线个城市进行招标,每个城市优选一家公司入驻上海陆交中心的交易大厅,负责组织上海至该城市的回程配载和运价报备,初步形成上海至150个城市的单程运输网络和运价行情,然后通过在150个城市有效复制这种营运模式,形成全国道路货运网络和汇总的运价行情信息。我们认为这个推进模式思路十分清晰,并且初期以大中城市为节点进行拓展运作,具有切入快、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待上海城市陆交中心试点取得更多实践经验后,快速向全国推广,具有速度快,少走弯路的特点,期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做到技术同步,规范同步。 记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你们下一步会有怎样的作为? 葛明明:现行相对分散的管理和流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政府已经明确由市经委牵头协调交通等有关部门来推进物流发展。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主要是从管理的层面和政策的角度来指导支持。首先,加快货运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的方向,也是规范货运市场运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正在修订的《上海道条》中,我们考虑要建立起包括货运站场等单位在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其次,运管机构将积极配合协调其他省市的运管机构,推进陆交中心的专线招标工作;第三,从建立货运诚信体系的角度,运管机构也将不断加强对货运企业的管理,加大企业及个人的违规成本;并研究通过适当方式,连接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为陆交中心建立货运诚信体系提供支持,防止经营欺诈,保障运作安全。 来源于环球物流网